但是儒家强调还有一个实现原则,你落实在一个现实的层面上,比如在一个家庭的层面上,在一个社会的层面上,在一个政治的层面上,它要能用——就像陈明讲的实用主义,它在用的这个层面上,就体现出了差异性。
卦象是八卦以及《周易》中非常重要的符号概念,后世的易学有所谓象数学与义理学的分化,但是,最初的八卦符号可能是象和意结合在一起的,这个象,不能被理解为布留尔式的集体表象,也不能被说成是现象学的纯粹现象,它实际上是一种意象,即具体形象和抽象意义的统一。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要素相互作用,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化。
这并不否定周易对原始八卦的突破性发展。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中西文化与哲学之间的最大差异。但是,是否反映伏羲八卦的某些思想萌芽呢?完全可能。神话传说是历史叙述的一种方式,与文字记载相比,具有特殊的历史功能(至今有些只有图画符号而没有正式文字的民族,主要是靠口头传说叙述历史的)。为什么是伏羲始作八卦?其可能条件是什么?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,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。
[2] 司马迁: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1975年版,第3299页。卦象是高度抽象的,文字的象形就具体化了,因而更加复杂化了,但是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。他自称述而不作,实际上是以述为作,创立了儒学。
圣人是人而不是神,是人人可以学、可以做到的,因为人人都有成圣的内在根据。朱子说过:夫朝廷之事,则非草茅所宜言,而师生相遇之诚意,亦不当数见于文字之间也。值得指出的是,这些士人(即读书人)回到家乡,成为乡贤,支撑了社会的道德价值,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,是真正的社会精英。但是,在传授经典的过程中,形成以经师为首的家学,此家字是指专门之家即专家,不是家庭之家。
但是,中国的书院在人文教育方面,取得了重大成绩并做出了贡献。三 与此相联系的是,书院还是发展学术思想、开展学术交流、进行学术创造的重要园地,也是维系社会舆论的场所。
现代大学也有校训校规,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明办学宗旨。二是一部分文人学士在山林之间筑起书屋,作读书休闲之用。[3] 苏德政:《朱熹与武夷精舍》,《朱子文化》2008年第4期。这与后来的注入式教育和程式化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(清代出现的八股文,则变成了程式化教育,这是一种流变)。
书院就是担负这一使命的。这是一种非常灵活而又启发智思的教育方法,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具体对象、具体情境下进行的,与纯概念的推理不同,它可以产生具体真理。[4]《朱文公文集·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四部备要本,卷七十四,第16-17页。儒家创始人孔子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私人教师,开了私人办学之风。
后来,韩国出现了儒教,就是以乡村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所有这些,体现了学者、思想家的现实关怀。
与此同时,其他许多学者也先后创办了书院,对韩国朱子学的发展,做出了各自的贡献。其中,一部分人从政,他们中的很多人,按照儒家的仁民思想,革除弊政,实行惠民政策,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,受到人民的拥戴。
在众多书院中,朱子为白鹿洞书院所写的揭示即学规,具有代表性。但是,还不能称之为书院。会上,发生了争论,陆九渊以诗的形式表明他的学说以简易为宗,批评朱子之学支离,后来,朱子又有诗回敬。有时还可以进行相互辩论,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有人以语录非本人亲著而否定其学术思想价值,这是不对的。与此相适应的书院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。
当时有人建议他,放弃其学说,以免遭祸而朱子所到之处,则以建书院为首要任务。
[9] 这与后来朱子所立的学规,基本精神是一致的。[9] 黄仲昭:《八闽通志·学校志》卷四十五。
明代书院进一步普及,讲学之风更盛,王阳明后学王艮父子,把学校办到乡下,随处都讲他的良知现成说,一时之间,王学在江南农村得到广泛传播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(1179年)和岳麓书院(1194年)则是由朱子重修而成。
太学是官学,相当于国立大学,不同于私学。[7]《朱文公文集·白鹿洞书院揭示》卷七十四,第4页。程颐在为皇帝讲课时,坚持要坐讲,而不是站着讲,就是为了坚持师道尊严。用朱子的话说,书院教人,始乎为士,终乎为圣人[7]。
朱子为皇帝讲课时,以正心诚意为主要内容,其目的是提高最高统治者的德性修养。宋明时期,出现了语录体的作品,有似于佛教禅宗的语录。
学规中特别提出立志,是立志成为圣人贤人,抗节则是培养独立人格,通世务是学以致用。很多名士聚集在一起,谈玄论道,以谈资清雅相标榜。
与此相适应的书院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。对话、问答式的教育,有很多好处,学生不仅可以问,而且可以发表自己的体会和见解,有些问题和见解,可以启发教师的思考,使回答更加深刻。
朱熹还在其创建的寒泉精舍(1169年),接待浙江学者吕祖谦,为了使学者学习北宋理学家的思想,共同编成《近思录》。事后吕祖谦说,鹅湖之会,诸公皆集,甚有讲论之益[10]。特别是《四书集注》,虽是注解四书,却发挥了自己的思想,将他的思想体系融入其中,成为古人著述的代表性著作,并将著述与教学结合在一起,以此身体力行,教育学生。书院的功能是多方面的。
如唐问在莆田所建上林义斋的学规是:一曰修身谨行,二曰立志抗节,三曰潜心经术,四曰学通世务,五曰限日收工。清代以后,书院遍布全国各地,连最边远的地区如西北,只要有学子读书的地方,差不多都有书院。
三 与此相联系的是,书院还是发展学术思想、开展学术交流、进行学术创造的重要园地,也是维系社会舆论的场所。书院也是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。
到了南宋,朱子在福建建立了儒学体系,称为闽学。著名的武夷精舍(建于1183年,明代改名武夷书院,清康熙题字学达性天)、沧州精舍(建于1192年,初名竹林精舍,后改名考亭书院,清康熙题大儒世泽匾额),就是朱子亲自所建。